今日,我在网络上偶然看到了一段家长与孩子探讨校园欺凌的短视频,内容颇具深意。
家长提问:“那么,为何在校园里会发生打架事件呢?”
小女孩回应:“是他人先动的手。”
家长继续开导:“知道吗,当你告诉老师时,这样的事情就变成了你们两个的互殴,老师也会进行批评教育。”
小女孩的回答显得成熟而坚定:“对方打我,其本身就带有恶意。如果我选择与他讲道理,那岂不是纵容了他的行为?再者说,如果我选择不还手,或许我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我这样也会让别人知道我是好欺负的。之后,就可能有人在我下楼梯时推我一把,排队时踢我几脚。难道老师会24小时都守护着我吗?”
听到这些,家长似乎有所触动:“那你选择还手是对抗的方式吗?”
小女孩回答道:“是的,我选择还手是为了表达我的态度。我要让他们知道,你若惹我,我就让你付出代价。”
尽管家长有些不满,但仍劝诫道:“那你还是要看看老师最后会如何评价你。”
而小女孩则淡定地解释:“老师如何评价我是他的职责所在。即便他心里认同我的做法,为了维护校园秩序,他还是会批评我。但对我而言,这种批评并不重要。我深知,不惹事并不代表我怕事,我敢于反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来看,小女孩表现出了远超年龄的敏锐度。她明白单纯依赖老师的保护并不能完全杜绝欺凌行为。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即使有老师及时介入处理,但仍有不少受欺凌者在后续一段时间内会遭遇报复性欺凌。她选择主动还手,构建起自我保护的防线,向欺凌者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束手待毙。
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对于霸凌行为说“不”。在校园环境中,霸凌者往往选择那些看起来软弱、不敢反抗的同学作为目标。当小女孩以实际行动回击霸凌者时,她就是在向周围的人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她不是可以被任意欺负的人。这种勇敢的态度有效地降低了她未来成为持续被欺凌对象的可能性。
小女孩对老师的批评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她明白老师因为职责所在可能会对打架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但并不影响她对自身行为正确性的判断。她坚守“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原则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处世态度。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面临各种冲突与挑战拥有这种理性且勇敢的态度能够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健康成长。
最后我认为小女孩的行为为其他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面对不公与欺凌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益是值得肯定与倡导的。对于她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踊跃探讨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