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的《端午》的意思

2025-04-2616:24:22创业资讯0

【文化中的节日】

光明日报记者

时至仲夏,石榴花开正艳,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翩然而至。这个节日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更是我国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当我们沉浸在课本中的端午印记,细品端午风物中的文化内涵,慢慢领悟端午记忆中的精神密码时,一个蕴民俗趣味与家国情怀的端午节便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端午节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民间佳节。无论是苏轼笔下的“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还是陆游描摹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亦或是汤显祖描绘的“独写菖蒲竹叶杯”,都从古代诗词的角度记录了端午时人们裹香粽、饮雄黄、赛龙舟、挂菖蒲、沐兰汤等习俗。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人别有的生活方式。

当代作家们也以他们的方式记录下了端午的韵味。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描述了孩子们挂鸭蛋络子的乐趣,屠再华在《端午粽》中则向我们展示了粽子飘香的美景。食物里包裹着的,不仅是作家对家乡和故人的思念,更是人关于端午的“节日味道”。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沈从文在《边城》中细腻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赛龙舟的盛况,船只的形式、桨手的动作、鼓声的节奏,都在这部作品中被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样的场景在南北各地都很常见,龙舟竞渡已成为端午节重要的文化符号。

端午节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传说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与屈原的忠直遭谗、投江自尽有关。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铁骨铮铮、以死殉道的屈原赋予了粽子、龙舟等端午风物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了千百年来端午节传承与发展的精神内核。

正是这种家国情怀,让在历经磨难后能够重生,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端午节将自然、礼俗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成为人流传千年的衣食风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竞渡的鼓角声,都让我们想起了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

在端午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生生不息,让我们凝聚力量、接续奋斗,满怀信心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端午节作为文化的瑰宝,将继续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光明日报》(2023年6月20日 09版)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