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神感恩的好词好句

2025-04-2701:26:37创业资讯0

唯有天神所降的丰收之恩,滋养我华夏的子民。颂扬文德之盛,与天相配;铭记繁育之功,常显于盛世。此刻正值春耕之际,众民皆敬奉先祖之遗训。九五至尊的皇帝,每年都会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恭敬守土之责,岂敢忘却勤政为民?遵循礼仪规章,修缮祭祀之事。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之祥瑞恒久庇佑神灵;期望百姓安康、昌盛之瑞兆频频降临。享祭吧!

此为清代州县两级祭祀先农神的祝文,吾人可称之为《先农坛祭祀新文》。此文摘录于同治九年版《茶陵新志》的《祭祀篇章》中。

我国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便有祭祀农神的传统。炎帝神农氏创造耒耜,教导民众耕作,首开农耕之业,自夏、商、周时期起,便被尊为农神,历代王朝皆有祭祀。古籍《左传》记载:“烈山氏柱为稷神,自夏以来便有祭祀。”对于此记载,杜预解释道:“烈山氏即炎帝,发源于厉山。”夏朝及以前,人们尊奉炎帝神农氏炎帝柱为农神。当时称农神为“稷”或“后稷”,祭祀“稷”即祭祀农神,为夏及以前朝代的祭祀方式。商朝以后,周人的始祖周弃亦被尊为农神,与炎帝神农氏同享祭祀之礼。

自商代始,祭祀农神的仪式有所变革。商代青铜器令鼎上的铭文记载:“王在淇田耕作农神。”商王将农神祭祀与藉田礼合并,在祭祀农神的同时也举行藉田礼。商王的这一做法开启了后世王朝将农神祭祀与藉田礼相结合的祭祀模式。此后,举行藉田礼、祭祀农神成为定制,为后世王朝所承袭。

藉田,亦称“籍田”。《诗经》中的《周颂·载芟》即为周王朝在春天举行籍田礼、祭祀社神、农神及祖先时的乐歌。郑玄解释道:“籍田是甸师氏掌管的田地,王用耒耜耕作之田。天子耕千亩,诸侯耕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称籍田。”天子亲耕之田为籍田,而诸侯亦有其籍田。天子的籍田千亩计,诸侯的籍田百亩计。因需借助国人或的劳力才能耕种,故称其为“藉田”——借他人之力耕种的田地。举行耕种籍田的仪式即籍田礼——帝王按照礼仪要求手执耒耜或犁象征性地于籍田耕作,以此表达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诗经》中多篇诗歌是祭祀农神的颂歌。在这些诗歌中,农神被描述为“先啬”和“田祖”,即最先开始农耕的人,即炎帝神农氏。汉高祖仿效商王之举,于春天在举行籍田礼并祭祀农神炎帝。此后,汉朝设立了先农坛并成为其后历代王朝常备的祭祀典礼。

雍正年间,雍正帝下令各府州县设立农坛并举行籍田礼。自此以后,原本仅在举行的先农祭祀推广至地方。于是,《茶陵新志》中便记载了同治九年版的《祀典》中的先农坛祭祀典礼及《先农坛祭祀新文》。

《先农坛祭祀新文》共计九十字(不含标点),分为三层含义。从开头至“常显于盛世”为第一层,以《诗经•周颂•思文》的韵律礼赞先农开创农耕、惠及民生的历史功绩;从“此刻正值春耕之际”至“修缮祭祀之事”为第二层,描述了行籍田礼、祭祀农神的典礼场景;最后两句为第三层,直接表达了举行先农坛之祭、祈求丰收的愿望,从而收束全文。

炎帝神农氏的祭祀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法施于民则祀之”,炎帝神农氏开创了农耕文明,泽被后世。设立神坛、祭祀农神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