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最经典的一句

2025-04-2702:32:56创业资讯0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质上关乎于你是否能为他人带来实际的好处或有益的途径。这两种要素缺一不可。若缺乏其中任何一方,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与无效的社交互动。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无效社交”。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无效社交并非真的毫无价值。恰恰相反,它在无形中消磨了我们的时间与耐心,并增添了诸多的忧虑和不安,让人产生更多的焦虑感。最好的方式就是授人以渔或授人以鱼,即给予别人方法和直接的利益,单纯地给予方法而忽视实际的利益是不妥的,这可能会引发类似于“小恩升米,大仇斗量”的情况。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如果你能为他人提供某种渠道或方法,这将形成一种源源不断的互帮互助。在这样的交往中,人们不会互相亏欠,真正实现公平交换。这种平等被庄子所提及为“天均”。

庄子曾经说,“为此不需用,寄诸庸”,其中“庸”指的是事物所体现出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在具体的事情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是各自发挥能动性。能够运用并通达,通达即得到,适当地运用智慧与技巧,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在集体的智慧下,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最佳的协调与分工。这样的“得”,恰到好处。这便接近了内心的真实,接近了道的本质。

而庄子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为此不需用”是基础。即真正的无为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天下资源,有为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人际关系的展开总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有用的交流,另一个则是看似无用的交流。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无用”呢?

《庚桑楚》里提到了一个矛盾的情境:聪明过头或许被认为“愚钝”,不做点什么却又会伤及他人;遵循规则、循规蹈矩可能会让身心俱疲;不讲规矩可能会伤害到他人。这让人不禁想问:聪明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老子的智慧给出了答案:“行不知所往之境,居不知所为之处。享受天地所给予的恩泽,与天共乐。”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应有目标但又不执着于目标。放下目标后去享受过程,这样你的所见所触都是为了愉悦心灵、滋养身心、与天共乐的。当你能达到这种“以物游心”的状态时,便无分有用与无用之分。正如大鹏展翅高飞之志最终达成的方式也是如此。

在“以物游心”的状态下,是非、聪明与愚钝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享受做事的过程会让你不感到疲惫和劳累,仿佛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而事情却已完成、目的地也已到达。

鱼儿游于水中得心应手、自由自在,人们也应该如此追寻道义。像建造水池来满足需要一样地谋生与进步。鱼儿要想到达东海并不知如何做、只要顺应水势便得自在生存。真正的高人能在无意识中达成目标却能自觉悟出其原理与途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即当你达到目标后可能都察觉不到自己是如何这么快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到达了目的地了。这是因为你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目标、享受了整个过程的结果。

最后再强调一次,“无为而治天下、有为则服务社会”。无论是有用还是无用、我们都不应过分执着于主次之分、彼此之间也不应有分别心。站在各自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无为者或是有为者。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言:“人生来本就带有光芒、或许我独自闪耀、但他人是否也有其独特的光芒呢?”

每个生命原本就自带光芒、只要我们能够像鱼儿一样游于水中一样地享受过程、我们不仅是在发光、更是能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带来的无限可能和快乐!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内容了!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