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尖不商典故出处史料

2025-04-2704:38:24创业资讯0

论及商家品格的转变时,常用一句谚语,那便是“无商不奸”。人们深恶痛绝的是市场上某些商家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不择手段地寻求各种手段。他们甚至会违反法律和规定,做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

这部分商家正是人们常说的奸商,他们也被称为“无商不奸”。你是否知道,“无商不奸”这个说法并非一开始如此?事实上,“无商不奸”现今所用的词语只是后来人为创作而成,原意乃是“无商不仁”。

“无商不仁”代表着怎样的意思呢?在古代,米铺在售卖大米时,以升斗作为量器。商家在量米时通常会使用一些工具将升斗中的米削平,确保买家的分量充足。

在完成交易后,商家还会额外在已经量好的斗里再添加一些米,使升斗微微凸起一个尖儿。这一举动,一方面是为了让买家感知到额外的赠送,即所谓的“你占了我的便宜”,同时也展现了商家的诚实和公道。这样的行为成为了一种传统的经营策略,其目的是赢得买家的信任和好感,进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可以这么说,这种经商之道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无商不仁”意指所有商家在交易中都会体现出仁义之心,多给买家一些分量。这原本是一个褒义词,用来赞美商家的诚信和公道。

“无商不仁”的表述在商业环境中逐渐被误解和扭曲。不仅仅是在米铺中,如果你去布庄购买布料,商家同样会“足尺加三”、“加三放尺”,这也是“无商不仁”的一种体现。这种行为在商业界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商家总会在交易中为顾客增添一些小恩小惠,如小小的“便宜”,以此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相对而言,“无商不奸”是对现代不良商家行为的描述,是一个贬义词。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现代部分商家的违法行为被消费者所诟病并称之为奸商,才导致了从“无商不仁”到“无商不奸”的转变。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