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郁芬 (1912年夏末-1985年夏季离世),她来自天津,然而她的根则深深植在浙绍兴。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家,其艺术风格充满了深厚而优雅的内涵,且她的作品以其绚烂且不媚俗的特质广受赞誉。
陈郁芬也是连坛中的杰出代表,以《西厢记》的连环画而闻名于世,并荣获了首届连环画创作的一等奖。她曾任职于出版总署的美术部门,并担任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创作组组长等职务。
在1924年,年仅18岁的陈郁芬在北平椿树胡同中默默坚持绘画。当时她的父亲带着新妻离开家,令这个曾经的富贵家庭陷入困境。母亲病卧在床,幼弟还无法理解家庭的变故,而陈郁芬则强忍泪水,用她的第一笔润格在宣纸上留下痕迹。
她从小在天津的深宅大院中跟随名家学习绘画,这段经历在此时成为了全家人生的希望。当琉璃厂的画商带着三块银元离开时,她知道这将是家庭的新希望。
这笔钱不仅为母亲治病提供了可能,更意味着陈郁芬将用她的画笔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从此,这位原本应在闺阁中吟诗作画的富家,开始了漫长的奋斗生涯。
在北平寒冷的冬夜中,陈郁芬的煤油灯始终亮着直到天明。她在艰难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笔画法:为了节省颜料,她精细地研磨石膏粉成如雪末般的粉末,从而调出独特的仕女面部光泽;通过观察戏台上的服饰褶皱,她将其融入笔下人物的衣袂中。
到了1953年,当美术出版社的编辑看到《西厢记》的连环画原稿时,他们被画作中的细致入微所震撼——张生在剧中多次出现并更换了多套服饰,每套都严格遵循了唐宋的衣冠制度。
在“”期间,她冒险保存下来的《西厢记》白描手稿至今仍清晰可见。每根线条都展示了她对艺术的深深投入:崔莺莺的羞怯眼神、红娘的机敏举止以及老夫人的刻薄神情都通过她那纤毫必现的笔触跃然纸上。
为了画好《黛玉葬花》,她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深入研究《红楼梦》的批注本。在美术出版社的筒子楼里,人们经常看到她站在高脚凳上绘画,她的专注与执着让人感动。
陈郁芬总是说:“当画中的人物活起来时,我能听到她们衣带的窸窣声。”这种对艺术的深深投入使她的《晴雯补裘》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的杰作。画中的孔雀金线刺绣仿佛触手可及。
1985年的夏天,73岁的陈郁芬在她未完成的《惜春作画》旁离世。人们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她的生活简朴至极:一床薄被、两箱画稿和几支已经磨秃的画笔。然而在那些泛黄的宣纸上,她却留下了永不消逝的艺术之魂:崔莺莺在西厢月下的身影、林黛玉的葬花锄和杨贵妃那永恒的旋转瞬间都被定格在了她的画中。
这位终身未嫁的女画家以艺术为伴,为艺术献身!在她的工笔世界里,她用八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女儿国。如今,当拍卖行的高价拍卖她的作品时,我们终于明白:那些穿越时空的情感与故事正是她对人间情感最深情的表达。
潘絜兹评价她的画作与王实甫的文字相提并论。但事实上,这些画作本身就是一部用丹青写就的爱情与生活的史诗。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转发并关注我们!也欢迎您留言分享您喜欢的艺术家,我们会继续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