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睡眠健康深度调研报告》揭示,在年龄满18岁及以上的大众中,有近半数的个体正遭受着“睡不好”的困扰。面对这样的睡眠“难关”,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阅读提示
睡眠问题如睡不着、睡不醒、睡眠质量差等,已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大患。据睡眠医学专家指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遗传、生理、心理、环境及行为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提升睡眠质量,关键在于调整不良的睡眠观念和行为模式。
睡眠,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多种睡眠困扰和障碍普遍存在。最新由睡眠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我国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有高达48.5%的人正在经历着睡眠问题的困扰,其中女性占比51.1%,男性占比45.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还有所上升。
3月18日,全国爱卫办发布了关于睡眠健康的核心理念及解释,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睡眠,并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而在每年的3月21日,即第25个“世界睡眠日”之际,《工人日报》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何佳、熊娜娜、马湘雲三位主治医生,就常见的睡眠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改善的建议。
为何说良好的睡眠至关重要
何佳医生表示,睡眠是身体进行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段。在深度睡眠阶段,细胞的修复速度加快,完成肌肉的生长、蛋白质的合成以及能量的储存等过程,帮助我们恢复体力和精力。反之,睡眠不足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影响情绪平衡,可能导致抑郁倾向和情绪低落。
如何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
熊娜娜医生指出,良好的睡眠通常让人在醒来后感到精力充沛、心情愉悦。而当出现入睡困难、频繁夜醒、早醒以及睡眠质量差等问题时,往往伴随着日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以及白天困倦等症状。若这些情况持续出现并达到一定频率,如每周超过三次且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应考虑寻求专业睡眠门诊的帮助。
“睡不好会变笨”有科学依据吗?
何佳医生认为确有依据。在睡眠期间,大脑并非完于休息状态,而是通过复杂的活动和生理机制来优化记忆、重置情绪以及清理毒素。长期的睡眠不足或质量不佳会导致大脑对记忆、情绪和代谢废物清理等功能的调控出现紊乱,从而人们常说的“睡不好会变笨”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何有人会遭遇睡眠困扰而有人不会?
何佳医生解释道,睡眠困扰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从遗传与生理角度看,特定基因的突变如DEC2、CLOCK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个体的睡眠时长和周期;而大脑内递质的平衡也被认为是影响睡眠启动和维持的重要因素。更年期女性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常会出现睡眠问题;而易焦虑、敏感的人群则因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强烈而更容易出现睡前反刍思维和“睡眠焦虑”。环境因素如不规律的作息、睡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也会影响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
睡眠门诊能解决哪些问题?
马湘雲医生指出,睡眠门诊主要诊治包括失眠、睡眠呼吸障碍、嗜睡、异态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等多种与睡眠相关的疾病。针对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临会采取多模式综合干预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个人如何有效缓解失眠问题?
马湘雲医生推荐了认知行为疗法(CBT-I)作为失眠症治疗的一线手段。该方法的核心在于纠正患者的不良睡眠认知和行为习惯,以实现长期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具体包括:严格规定卧床时间、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正确联系、进行刺激控制以减少焦虑等。同时强调每位患者情况不同,应在改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寻求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和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