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字,其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间的“口”,是邑字的简化形态;周边的线条则象征着几只脚围绕在“城邑”周围进行巡视和守卫。“韦”最初即为“围”和“卫”的原始字形。
《说文解字·韦部》对“韦”的解释为:相背也。其字型从舛、囗声,表示兽皮制成的韦可以用来束缚、纠正背离正道的事物。随着文字的发展,如今“韦”的本义已经被废弃,而更多地被借用来表示皮绳、等意义。
在秦汉以后,随着文字的演变,一字一义成为常态。于是,“卫”(衛)字添加了行字旁以表示保卫之意,“围”(圍)字则添加了囗字旁以表示围绕之意,而“违”(違)则添加了辶(辵)字旁。而作为其本字的“韦”(韋),则被借用作皮绳围绕捆扎的意思。
在古代文献中,“韦”常被提及。如在《诗经·商颂·长发》中,“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这里的“韦”指的是古国“豕韦”。而在《庄子》中则写作“豨韦”,后来又变为“室韦”,为颛顼和彭祖的后人,原居于河南滑县,后被商汤和商王武丁先后征服。
在《周礼·春官宗伯》中,提到了“韦弁服”,指的是用鞣熟的黄牛皮制成的帽子和衣服。而皮弁,则是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和衣服;冠弁则是在玄冠之上再戴上一种皮帽。在军事活动时,人们需身穿韦服、头戴韦弁。
成语中也有与“韦”相关的典故。如“韦编三绝”,指的是孔子勤读《易经》,使编串竹简的皮绳多次断开。“布衣韦带”则描述了古代贫寒之士或平民百姓的粗陋服装,反映了他们朴素的生活状态。唐雎以“布衣韦带”之士的身份,时能使秦王胆颤心惊,表现出其不畏的勇气和智慧。
《说苑·奉使》中也提到了“桑枢韦带”的概念,这里的桑枢指的是用桑木做的门轴,与“韦带”相呼应,强调了简朴的生活方式。“韋弦之佩”则是用与自己性格相反的物品来提醒自身短处的一种行为,如同西门豹性子急,就佩戴皮韦以警戒自己要缓和一些;而董安于性子缓,就佩戴弓弦以督促自己要急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