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都是抄的能过吗

2025-04-2717:41:53创业资讯0

学术史概览,亦是研究心得集

在学术研究的旅途中,针对特定学科、专业方向甚至特定研究视角的大量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搜寻、精读、深入分析,并科学归纳与客观评述,是每位学者不可或缺的学术实践。这一过程被称作学术史概览。它主要包含三种形式的存在意义。

学术史概览是课题论证与学位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撰写单篇研究论文时,部分学者也会简要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某一时期内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撰写成述评性文章,有助于展现该时期的研究概貌。

学术史概览的作用在于帮助研究者站在学术的前沿,理解前人已经完成的工作以及尚待探索的领域,从而避免走弯路、重复无效工作。这也是一种学术规范的体现和学术传承的体现。因为伟大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超越和创新。

在当今日益机械化和技术化的学术研究中,面对大量的课题项目和学位论文,学术史概览的质量却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非常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和反思。

一、文献堆砌现象明显,提炼归纳能力不足

在课题论证和学位论文的开题过程中,文献综述的规范性和扎实性是专家判断研究价值和创新意义的重要依据。现实中一些学者更像是文献的搬运工而非园艺工。他们搜求文献时尽可能全面,但在整理和归类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只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缺乏提炼和归类的能力,更谈不上客观的评述了。这样又怎能得出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呢?

二、文献整理偏颇,论述评价不够客观

文献搜求和阅读后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纳。但目前普遍存在一种不良风气,即选文时往往只看重作者名气或期刊级别,而不考虑文献是否与课题论证真正相关。这导致那些观点鲜明但作者名气小或期刊档次不够的文章往往被忽视。更有甚者,当研究的课题前人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时,为凸显其研究的创新性,故意回避前人的成果。第一种情况可视为学术水平问题,而第二种则明显是道德问题。

在述评阶段,有时会出现为尊者或师者回避批评的现象,对一些“学术地位”不高、研究视角不同或因特定环境而当时未被充分认识的成果进行差评甚至恶评。例如在表现出谦卑姿态的却对成果与观点作出轻浮的判断。这种失去客观与理性态度的做法既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也违背了科学精神。

三、自我研究价值拔高,妄下结论

与刻意贬低他人观点相反的是,一些学者过于拔高自己的研究价值。他们自信地认为把握了该领域的学术走向,站在了学术最前沿。这并不是要打击学术创新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学术创新需要基于事实和证据。在具体表现上就是一些过于宏大的或定论。

以上三点是当前学术史概览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虽然不一定同时存在但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即使存在一点也足以使学术研究走入误区。

总结

学术史概览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也是学者学术态度和功底的体现。在追求学术创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学术规范和传承避免走入误区。

本文内容来源于社会科学报作者:来森华的见解与思考。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