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歌未老,听歌感悟人生变迁:那些岁月里,歌声伴随着我们成长》
深夜的十一点半,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位年过三十的男士车内,没有急于上楼。他点燃一根烟,电波中传来了久违的旋律——那是周杰伦的《晴天》。
“曾经听过的曲调,曾有段情歌让我们痴迷。”他略微愣神,回想起大学时光与初恋在操场漫步,耳机一左一右,哼着这首歌约定毕业后便结婚。但后来呢?他们败给了距离、工作和现实的压力。如今他事业有成,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却在某个加班至深夜的时刻,因一首老歌而湿润了眼眶。
一、年少听旋律,中年听人生
回想2003年,李宗盛的《山丘》中唱道:“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那时,80后们还在校园中,只觉得这首歌的旋律沧桑,歌词写得好。而今回首,20年后的今天,昔日的大学生已成为职场中的中坚力量。某个加班后的夜晚,随机播放的《山丘》触动了他内心的某个角落。那句“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让他明白,十年拼搏后,他升职加薪了,但那个愿意等他回家吃饭的人却已不在身边。
据大数据显示:
- 网易云音乐上,《山丘》的评论区中,30至40岁的用户占比高达67%。
- 凌晨0点至2点间,这首歌的播放量达到高峰。
可见年轻时我们关注的是音乐的节奏,而到了中年时期我们开始更深入地听歌词背后的人生故事。曾经觉得“矫情”的歌词,如今都变成了人生剧本里的重要情节。
二、有些歌触碰心弦,有些人难以面对
知乎上热议的话题之一便是:“哪首歌让你一听就泪目?”其中高赞回答提及《父亲写的散文诗》。初听时觉得不过是普通叙事歌的旋律,直到父亲重病时在病床前播放这首歌,父亲闭眼听完轻轻说:“这歌写得像我们那一代人。”不久后父亲离世。这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音乐总会在不经意间撕开记忆的封条。
毕业季的《同桌的你》在同学聚会时成了禁曲;KTV里有人点《后来》总会有人找借口去洗手间;再听到《夜空中最亮的星》时我们想起的可能是那个创业失败但陪你共度难关的朋友。这些歌曲如同时光胶囊般封存着不敢轻易触碰的记忆。
三、从追星族到家庭支柱 我们终于理解了生活的重量
回忆起2005年超级女声风靡全国的年代中学生小琳省下早饭钱为李宇春投票的情景。而今18年后她在菜市场砍价时收音机里传来《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的歌声她突然顿悟——自己已从追星的女孩变成了精打细算的母亲和家庭支柱。
人生不同阶段对音乐的感悟也有所不同:
1. 20岁时渴望像歌词中描述的那样激情四溢地生活;
2. 30岁时会感慨歌词写出了自己的生活现状;
3. 40岁时则可能觉得某些歌曲过于刺耳而选择切歌。而那些曾被视为“老土”的闽南语歌曲现在听起来却能品味出人生的况味曾经不喜欢的邓丽君的歌如今在失眠夜也会成为安慰自己的良。
四、在歌声中认领自己的人生
时间来到2023年罗大佑线上演唱会吸引了众多观众其中65岁的他在弹幕中看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小时候我爸逼我听的歌现在是我逼孩子听。”这不禁让我们思考:音乐是时光的刻度尺记录着不同代人的青春记忆。崔健的《一无所有》代表着60后的青春;周杰伦的《七里香》唤起了80后对夏天的回忆;而毛不易的《消愁》则成了90后在深夜寻求慰藉的歌曲。或许某天当我们给孩子播放自己年轻时的歌单时他们也会不耐烦地说:“这是什么老歌啊?”但我们会微笑不语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懂得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和人生的课。
回首过去我们或许会感慨万千但正是这些歌声伴随着我们成长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开始懂得这些歌曲时我们会明白:原来所有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早已被歌所诠释过而我们只是在歌声中认领了自己的人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