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月映华夏,情满中秋”——探寻中秋节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秋佳节。这一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深深期盼,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和赏月抒怀的佳作彰显了其中秋文化的深厚底蕴。近日,中俗学会副会长就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接受了中新社的专访。
“中秋,为何与月亮紧密相连?”解释道,中秋节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所有习俗几乎都与月亮有关。赏月、祭月、吃月饼、月下游戏交往、讲述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这其中,最为人们重视的便是中秋亲友团圆习俗,月圆家也圆,团圆也由月圆而引发。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的赏月之风,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人们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共同赏月。从初期的社会上层赏月活动,到中唐时期的平民化,再到晚唐时期成为全民的节日,中秋节已经深深融入了的文化基因。
进一步指出,中秋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其节庆传统深受珍视。各地的中秋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包括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等。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亲人朋友间的感情联系,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作为中秋节“标志性美食”的月饼,更是象征着明月和团圆。从明代的拜月供品到如今的节日食品,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月饼的工艺如何改进,只要它能象征圆月和团圆,并且人们爱吃,它就完美地承载了中秋的文化内涵。
对于中秋文化如何传承发展,表示,尽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人们奔波忙碌,但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仍然需要被传承和发扬。我们要发现和挖掘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月饼等传统食品可以不断创新,习俗活动也可以更加灵活多变。
中秋节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传播到了海外。韩国的团聚、吃松糕;日本的祭月、庆丰收;越南的玩花灯、儿童节的味道;新加坡的彩灯……这些海外中秋习俗都各具特色,也体现了中秋节的文化魅力。
回顾历史上的中秋节,那是一个个温情、浪漫与狂放的夜晚。当下,我们更应在保持传统节日内涵的基础上,活化运用中秋节的丰富神话传说、故事诗词等,营造一个更加有趣、有味的节日氛围,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感受到中秋节的魅力。
受访者简介:
,中俗学会副会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传统节日、民间文学、语言民俗的研究。其著作《中秋》《话说清明》等为读者深入解读了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