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变化异常,令人不禁感叹季节的跳跃。前几日,气温还在零度左右徘徊,仿佛仍在冬日的寒风中颤抖。仅仅隔了不久,最高气温就迅速攀升至二十五度左右,仿佛一夜之间从冬季跳转到了夏季,春天的脚步似乎被遗留在了某个角落。
昨日人们还身披棉袄抵御寒风,今日却已换上轻便的短袖衣物。这快速的季节变换让人不禁疑惑,春天究竟去了哪里?在三月底,我所居住的豫东地区,气温急剧上升,引得朋友们的纷纷感慨。
不仅是河南地区,整个华中、华北等多地气温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仿佛预示着即将提前步入炎热的夏季。提及夏季,不得不提的就是三伏天。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今年三伏天的入伏、出伏时间,以及通过民间传统方式预测三伏天的冷暖情况。
每年的三伏天,其入伏时间并非固定。现在所遵循的是“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说法。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两个关键信息。
关于夏至的时间。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它是划分季节的重要标志,标志着夏季的到来。
关于“庚日”。"庚日"是干支纪日法中的特定日期,每隔十天就会出现一次,按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循环。要计算三伏天,就需要找到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也就是入伏的时间。
以2025年为例,夏至节气出现在6月21日。从这一天开始往后数三个“庚日”,我们可以确定入伏的日期。6月30日是首个庚日,7月10日是第二个庚日,而第三个庚日则是在7月20日。今年的入伏日期便是7月20日。
确定了入伏的时间后,出伏的时间也就容易判断了。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其中初伏和末伏的时长是固定的,均为十天。而中伏的时长则因年份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是十天,也可能是二十天。
今年的中伏时长为十天(关于具体原因我们将在下文解释),这样一算,今年的三伏天总共将持续三十天。具体的日程安排如下:初伏从7月20日开始,到7月29日结束;中伏从7月30日开始,到8月8日结束;末伏则从8月9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而出伏的日子是三伏天结束后的第一天,也就是8月19日。
那么,为什么中伏的时长会有所不同呢?这主要取决于夏至和立秋之间庚日的数量。公历8月7日或8日前后是立秋的日期,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是二十天,也就是闰中伏;如果只有四个庚日,中伏则为十天。在中伏为十天的年份里,三伏天的总天数就是三十天;若中伏为二十天,那么三伏天的总天数便是四十天。
在民间,三伏天被分为公伏和母伏。有句俗语说:“公伏凶,母伏爽”,意思是公伏可能预示着炎热的天气,而母伏则可能相对凉爽一些。公伏和母伏的辨别可以通过入伏当日的农历日期来判断。如果入伏当日是单数农历日期,那么这一年就是公伏;如果是双数农历日期,则是母伏。今年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六月二十六,为双数日期,因此今年的三伏天属于母伏。根据“公伏凶,母伏爽”的说法推测,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不会特别炎热(但具体天气还需以实际为准)。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入伏,到8月19日出伏,总共持续三十天。按照民间传统文化的说法,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不会太过炎热。对于今年的三伏天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