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陶义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李刚——斥资200万元购春耕设备,究竟值不值?(身边的乡村振兴故事·探访农机技术的变迁)
李刚正在检测农业机械设备。与此李刚手持新购进的秧盘向人们展示。以上图片均为宋记者拍摄。
在重庆市永川区大安街道二郎坝村的上午十点,一台装备了无人驾驶系统的插秧机悄然驶入田间。借助于这一系统,仅需一人添加秧苗,即可实现自动插秧,这得益于重庆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的引入与推广。
站在田埂上,重庆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刚开始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两百余台,常年致力于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了提高服务效率,今年我们新购进了16台六行插秧机,并开始了无人驾驶农机的改造试验。”
跟随李刚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合作社正在建设的自动化育苗流水线旁。映入眼帘的是新购的三万个绿色硬质秧盘,它们堆成了小山。虽然单个成本较原来的软盘贵出许多,但这些秧盘可以反复使用七八年,既环保又耐用。“有了这条自动化流水线,摆盘的时间和人力都大大减少,育苗效率至少提升了三倍。”李刚说。
翻开李刚的账本,一连串数字跃然纸上:购买新插秧机花费160万元,购买无人驾驶设备花费15万元,建设暗化育苗室花费5万元,购买粉土机及其他设备花费3万元。再加上新购的自动化育苗流水线和秧盘,春耕设备投入已近200万元。
这么高的投入,是否值得?这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看支持。重庆一直在推动农田机械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为此,成立了农机工作室、举办了研修班,安排了一线农机专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并推广农机技术。李刚透露:“我们得到了每台农机2.92万元的购置补贴,还有每亩地70元的社会化服务补贴和每亩地100元的‘试验田’专项补贴,今年累计获得补贴已达50万元左右。”
再看服务产出。随着春耕的到来,李刚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许多地方的村民邀请他前去指导生产。他们的农田被有效地耕作着,每台拖拉机每天能耕作50亩地,费用却降低到了每亩地100元。“效率的提升不仅降低了成本,”李刚说,“原本需要三天的活现在半天就能完成,我们的社会化服务订单已经达到了240万元。”
对于农户来说,购买合作社的机耕服务也能得到实惠。在扣除水稻社会化服务补贴后,每亩地的耕田费只需50元。
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已经覆盖了重庆的38个区县,并正在向四川、贵州等地延伸。
最后看技术产出。李刚认为,农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补贴和基础服务。“要实现盈利,还需要依靠技术。”他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的朋友圈,都是关于农机在田间试验的视频。“我们的地形复杂,所以需要自己改造农机以适应地形。”李刚说,“我们自己加装的齿轮不仅能适应地形,还能更好地适应新型秧苗。”
除了农机改造技术外,李刚今年还将推广大钵体毯状苗育插秧技术。“这项技术的试验田”专项补贴也为此提供了支持。
“这项新技术能缩短水稻的成熟期,使水稻提早上市并增加产量。”李刚充满信心地说,“通过一年三熟的轮作模式,我们的种植收益将大大提高。”
“虽然投入了约200万元购买设备,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李刚告诉记者。随着他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又有地方邀请他去演示新的农机技术——这位“重庆新农人”满怀激情地再次走向田野。
(来源:地方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