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现今工人诗人现状的纪录片《诗的呼唤》即将在明日上映,该电影的上映备受瞩目,尤其是在经历数百城市、千场众筹后,能够进入院线公映更是难得。纪录片中工人诗人的现状再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主角之一,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吉克阿优,今天接受了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的专访。
《诗的呼唤》由充鸭绒工吉克阿优、流水线工乌鸟鸟、爆破工陈年喜、制衣工邬霞、煤矿工老井及流水线工人许立志等六位工人的人生故事编织而成。导演秦晓宇表示,影片真实地记录了这六位普通工人诗人的生活,他们虽然身处艰辛之中,却以诗歌温暖人心、撼动灵魂。他们所写的不仅是流动打工者的生活,更是记录了远在家乡留守的孩子及教育现状,这成为了他们诗歌中的情感纽带。
该纪录片曾荣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称号,但其制作经费却主要依赖于众筹的方式筹集。电影上映前,已在全国百座城市众筹放映了千场。从去年8月底至12月,成都的影迷众筹放映了近40场。成都商报记者在猫眼电影平台上看到,《诗的呼唤》于首日上映后,虽然排片情况并不理想,但成都仍有部分影院为其预留了场次。
“过去一年多来,有那么多素未谋面的朋友通过众筹的方式支持这部影片走向大银幕,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意。”秦晓宇表示,“这是我一年来最为骄傲的事情。”作为总策划的吴则表示,他希望更多的朋友走进影院,通过《诗的呼唤》深入了解亿万劳动者的生活境遇与精神世界。
吉克阿优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自2007年起,这位四川彝族小伙离开大凉山,前往山东、北京、东莞等地打工。他曾经做过三年的鸭绒填充工,并在那段时间写下了“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飘荡”的诗句。1985年,吉克阿优出生在大凉山,他在上中专时就开始写诗,并因此开启了他的诗歌创作之路。
尽管工作繁重,吉克阿优从未停止过写诗。无论是在工厂里做学徒、焊工,还是在餐饮店端盘子、洗酒瓶、搬运原料,他都会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将触动他的事情和工友的举动记录成诗歌。回忆起最初打工时的压力,除了对陌生城市的恐惧和工作的不适应外,他还面临着家人的不支持。
秦晓宇导演在2014年联系到吉克阿优,告诉他想拍摄一部关于工人诗人的纪录片。一开始,吉克阿优以为是诈骗电话,但当得知剧组不仅不会收费,还会报销车费并支付稿费后,他才相信。原定的拍摄地点是吉克阿优曾经工作过的工厂,但由于车间存在商业,最终无法进入拍摄。剧组转而前往吉克阿优的老家大凉山拍摄,但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给剧组成员带来了不少困难。
拍摄这部纪录片给吉克阿优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他说自己现在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生活质量也有了提高。“以前是不挑工作,只要有钱就做。现在有了更多机会,可以慢慢挑选自己更喜欢的工作。”现在,吉克阿优的诗歌主题也更加广泛,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经历。
《独白》——吉克阿优的诗篇中写道:当一个男人的心里装满了爱人的喜怒哀乐时,他的眼里再也容不下其他女人……这首诗正是吉克阿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都在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中,依然可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张世豪 实习生邹帅 供图吉克阿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