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非独生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偏心一直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近期热播剧《家庭微光》中,有一幕令人深思的情节:明玉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与父母和两个哥哥围坐一桌吃饭。母亲对两个儿子格外关注,每人夹了一个鸡腿,而明玉眼中则充满了期待,然而并未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份。
尽管剧名寓意着美好和谐,但编剧却将原生家庭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类家庭中,父母给予每个孩子的爱往往并不均等,有时甚至相差悬殊。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凯瑟琳·孔戈尔教授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揭示了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都承认自己更偏爱某一个孩子。研究人员推测,实际偏心的比率可能更高,因为父母们在研究中往往会刻意掩饰自己的偏心。
为何父母会如此偏心,且常常难以自控?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偏爱优秀基因携带者
父母往往偏爱那些携带健康、聪明或美貌等优秀基因的孩子。这种宠爱可能源自一种原始的动物本能。
凯瑟琳·孔戈尔的研究还发现,父母更偏爱的孩子往往是家中的老大。这背后可能的生物学解释是,父母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生存机会的后代来传递自己的基因。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父母通过繁衍后代来实现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结。他们希望通过后代的基因和个性来延续自己的存在。在的研究中还发现,老大的智商平均比老二高出一定百分比,这种智商上的优势可能源于基因的遗传。
偏爱弱势的一方
在家庭中,老因其早期获得的独享关注和资源而形成“老大优势”,这种优势往往能赢得更多父母的爱。面对父母偏心的情况,最弱小的孩子却能展现出独特的生存策略。
心理学家称之为“弱势策略”,即通过展示柔弱和需要被照顾的感觉来赢得父母的关注。这种策略在孩子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基因竞争中不占优势的孩子来说。
内含适应性理论的影响
根据内含适应性理论,当孩子较为弱小时,他们作为父母基因的高概率携带者,会促使父母给予更多照料和关注。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提高基因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界也发现,父母往往会偏爱那些难以抚养但能与其建立紧密联系的孩子。这些孩子会利用自己的“心机”来获得父母的偏心。
更像自己的一方
对于父亲而言,他们可能更偏爱长得像自己的孩子。这主要是因为父亲在确认子女关系时,更多地依赖基因的“显型”特征进行判断。
由于不能确保妻子产下的孩子一定是自己的亲生子女,父亲会更多地依赖面孔等显型特征与自己的相似性来进行确认。父亲更偏爱那些与自己长相相似的子女。
尽管有这些解释和证据,但很少有父母会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偏心。他们会辩解道:“我绝对没有偏心,你们都是我的孩子。”科学家们发现,父母的偏爱其实很难瞒过孩子的眼睛。
父母的偏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应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帮助家庭建立更健康、更平等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