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程中,美满的婚姻犹如稀世珍宝,而充满波折则似乎才是常态。与不合适的人共度余生,往往是我们最容易且代价巨大的错误。
当我们初涉爱情的领域时,心中的期望常常是模糊不清的。我们渴望找到一个心怀善良、相处愉快、充满魅力或是富有冒险精神的人。这些并非错误的追求,只是不够精确。它们未能勾勒出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或者说,更准确地讲,是避免我们陷入无尽的困境。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疯狂的一面,伴随着不同的质、不稳重和不成熟的部分。我们对自身的这些方面知之甚少,因为无人坚定地鼓励我们去探索疯狂背后的细节。
每一段恋爱中的人,首要任务即是明确自己因何而生气。一个人必须深入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洞悉其根源,认识到它们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模样——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什么样的人会触动我们的情绪,什么样的人又能平复我们的烦躁。
问题在于,自我认知的深度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岁月的沉淀和多样的经历。在步入婚姻之前,我们很少去探究自己复杂的一面。当恋爱关系让我们的缺陷无遗时,我们往往将责任归咎于对方,然后草率地选择分手。
我们往往难以察觉自己本性中不美好的一面。独处时,我们不会因愤怒而大声喊叫,因为没有听众,这使我们低估了自己的易怒程度。独自工作时,我们可以废寝忘食、全神贯注,因为没有人会打断我们的节奏,这让我们产生了对生活的掌控感——若有任何试图打破这种状态的人出现,我们可能会感到如同身处地狱。
夜晚来临时,我们都知道相互依偎的温暖。但我们却未曾意识到,当我们试图逃避亲密关系时,在伴侣眼中我们是如何的冷漠和陌生。
独自生活的最大在于,它给予我们一种幻觉:我们是一个易于相处的人。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个性知之甚少,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自己应寻找怎样的伴侣。
我们需要了解打算共度一生之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明白对方如何看待权威、羞耻、内省、性亲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东西不是一次闲聊就能彻底了解的。
在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容易为对方的表象所迷惑。眼睛、鼻子、额头的形状、雀斑的分布、笑容……从这些外表特征中,我们似乎能解读出许多信息。我们经常在掌握有限信息的情况下,就为爱人勾勒出一系列完美的形象。
大脑时刻准备从微小的视觉线索中构建完整的形象——当我们在试图了解未来伴侣的性格时也是如此。我们相信自己能在爱情中找到幸福,但有时我们追寻的只是熟悉感而已。这种对熟悉的追求往往会使我们幸福的道路变得曲折。
在关系中,会重现我们儿时的一些感受。小时候的我们初次体验并理解了什么是爱——那时的爱可能掺杂了不愉快的感受:被控制、被羞辱、被抛弃以及严重的沟通障碍等痛苦的经历。
长大后的我们在选择伴侣时会不自觉地回避那些内心健康的候选人。这并非因为他们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完美让我们感到陌生和有感。我们跟随潜意识选择伴侣,并非因为他们能让我们快乐,而是因为他们的伤害让我们感到熟悉。
我们会与错误的人结婚,是因为正确的人反而让我们感到不适应。他们让我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和满足感——这源于我们没有经历过健康的关系和被爱的感觉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