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合家欢乐的美好时刻被赋予了深深的情感与诗意。除了传统的赏月活动,中秋节还有许多别样的庆祝方式,比如:沉浸在书法的艺术世界中。
在的书法史中,提及“中秋”二字,总会让人想起那部名为《中秋帖》的草书巨作。此帖因卷首的“中秋”二字而得其名,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中秋帖》作为《十二月帖》的不完全临本,其内容颇为引人入胜。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共计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两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这些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关于中秋节日的感慨与祝愿,如“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这幅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为何要欣赏《中秋帖》?因为它不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书法界的瑰宝。整幅作品气势磅礴、雄迈飞动,展现出晋人书法天然去雕饰、洒脱的时代风貌。在线条的流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家的情感表达,痛快淋漓的运笔和刚健有力的情绪宣泄充溢其间,极具浪漫风格。
从艺术角度来看,《中秋帖》的一大成就是“一笔书”。它以草书的形式连绕一路,笔画萦绕,字与字之间也勾连在一起,展现出雄浑奔放的气势。有书法评论家评价此帖,即使放大十倍欣赏,也无人能超越。而乾隆皇帝对《中秋帖》更是情有独钟,为其赐名“三希堂”,意寓“希世珍宝”。
乾隆皇帝在《中秋帖》上留下了八十多个印章,章数甚至超过了字数。这幅小小的书法作品,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中秋帖》是一个长卷,上面留下了各路书法大家的品评与痕迹。卷前引首有乾隆的行书题字“至宝”,卷后还有董其昌、项元汴等多人的题跋。
《中秋帖》作为国宝级文物,其传承之路并不平坦。它曾历经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传承与流转,出宫后几次易主,最后流失海外。经过几经周转,于1951年重金收回,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如今,《中秋帖》与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文物一起,将在“回归之路——新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中亮相。
这个展览是对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全景式展示,也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与传承。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当我们欣赏着《中秋帖》的也别忘了那些努力让文物回家的游子。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让文物得以团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传承文化的瑰宝。中秋节,除了赏月团圆,还有这些珍贵的文物与我们相伴,回家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