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桥两个人,中间断开打一成语

2025-04-2809:56:59创业资讯0

春日时节,踏足水城县营盘乡红德村,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红心柚、猕猴桃、刺梨等特色产业,随着山势和海拔的变化,遍布在田间地头,散发出勃勃生机。

蜿蜒平坦的水泥路贯穿村落,延伸至每家每户。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宁静舒适。村民们勤劳淳朴,一边劳作一边不时发出欢声笑语,幸福感油然而生。

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如今产业兴旺、基础设施完善、百姓安居乐业的村寨,曾被列为深度贫困村,村民们出行只能依靠竹竿桥、溜索等原始方式。

过去的岁月里,“溜索"这个词对红德村的村民来说并不陌生。它曾是他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途径。那是一条悬在空中的路,连接着峡谷,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与期盼。

视频拍摄于2012年8月,记录了当时的情况。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西部的红德村,孩子们上学需要穿越大峡谷,而村庄没有客车到达,最近的火车站也距离2公里。但就是这2公里的路,却被峡谷隔开,成为了村民们出行的难题。

这个峡谷被称为“乌蒙大裂缝”,也被村民们称为“断头路”,因为村里的路到这里就断了。如果想要出村,村民们需要花费3个小时走进140米深的峡谷再走出来。

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们在峡谷底部建了一座竹竿桥,但过桥需要先从村子下到谷底,再爬上去,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而到了2002年,村民惠德方在峡谷上架起了溜索,成为了红德村主要的出山通道。无论老少,都依赖这简易的溜索作为出行工具。

这种出行方式并不安全。多年来,村民们渴望能有一座桥,能让他们安全地出行。直到2012年,水城县筹资160万元,在这个峡谷之上修建了一座长38米、宽9米的望龙桥。这座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红德村的面貌。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红德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今,马路修到了家门口,水管铺到了每家每户。提起现在的红德村,村民赵国良满心欢喜。不仅如此,村里还围绕产业发展,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红心柚等特色产业,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在村委会及有关的支持下,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吸引了马荣会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他在拖倮戛组种植了224亩红心柚,并带动了多人致富。像罗素兰这样的村民,不仅发展了养蜂业,还尝试了其他特色养殖业,实现了在家门口的梦想。

如今的红德村,路宽了、水通了、灯亮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直线上升。特色种养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群众腰包逐渐鼓了起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红德村甩掉了多年的贫困标签,但村民们仍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