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应用题大汇总
(部分内容预览 完整版请自行下载)
题目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需植900棵,B地需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棵、30棵、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后转到B地植树。两地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问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题目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为5亩、15亩和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题目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需要2.4天完成并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需要3+3/4天完成并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需要2+6/7天完成并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一个巨大的圆形水池中有水草在生长。每天水草的生长速度相同。我们知道水池的高是50厘米,当水面上升至水池的高度的一半时(即25厘米),已经过去了3分钟。再过18分钟后,整个水池都被水填满。我们知道水草在水池底部有部分占据的空间(其高度为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那么这个比值是多少?
要确定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水面上升的速度和整个水池的容量。当水面从底部上升到25厘米时,它上升了3分钟。水面上升的速度是25厘米除以3分钟,等于每分钟8.33厘米(约等于每分钟八分五秒)的上升速度。由于我们知道了在另外的18分钟内水池被填满,因此这个上升速度的三次(每次重复过程3分钟)为这段时间的总计提升速度。将水草体积因素计算进去,这意味着8分五秒到达到某一深度所需的是那时的有效容器大小的一部分加上水草的体积。通过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水面上升速度和总时间,我们可以计算出水草的体积占整个水池容量的比例,从而得出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注:具体数值需通过精确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