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人们永远安康,无论相隔千里,都能共赏明月。这句富有深意的诗句,源自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尤其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脍炙人口。它常常被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句诗并非仅仅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更是对亲人的深深眷恋。
苏轼,这位杰出的文人,他的情感世界丰富而深沉。他与妻子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与弟弟苏辙则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深。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正是他寄托对弟弟苏辙无尽思念的佳作。那么,为何他对苏辙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我们来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宋】苏轼所作
在丙辰中秋这个特殊的夜晚,我欢饮达旦,大醉之中创作了这首词,并怀念我的弟弟子由。
明月高悬何时有,我举杯问天际。不知天上宫阙里,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却又恐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舞动身姿清影随,何如还在人间!
月亮转移了阁楼的角落,照在窗棂上让人无法入眠。我不应有恨事,为何圆月总在别时出现?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刻,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自古以来难以求全。我只希望人们永远安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
要想了解月亮的规律,我曾举杯向苍穹询问。天宫此时此刻是何年何月,我原可以乘着清风飘然而去,只是怕那高楼的寒冷无法抵挡。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怎能比得上此刻月光下的美景呢?
时光流转间,月光从檐角跳入窗棂,映照着我这辗转反侧的异乡人。月儿啊月儿,我是否哪里得了你?不然为何在我与亲人分别时你显得格外圆满?哎!世间的人情世故本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我只愿远方的亲人平安喜乐,即使现在我们相隔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也如同相聚一般。
苏轼、苏洵、苏辙被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苏洵为父,苏轼、苏辙为子,因此又有“一门三学士”的美誉。历史上很少有家族能像苏氏家族一样传奇。苏氏家族的传奇色彩源于苏轼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这离不开他们家风的影响。
良好的家风培养出了优秀的子女。苏轼与苏辙在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兄友弟恭的他们深受父母教育的影响。他们的父亲苏洵与夫人程氏对苏轼和苏辙从小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夫妇俩一个严肃刻板,一个慈祥温厚,都是饱读诗书、深怀报国之心的人。他们深深影响了苏轼兄弟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年少时两兄弟跟随父亲学习知识四书五经。后来父亲四处游历学习后母亲程氏亲自教他们读书识文。在母亲的教导下兄弟俩一起学习成长既是朋友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苏辙曾说:“哥哥读书的心得会与我分享说他能明白我。”这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苏轼与苏辙都立志远行追求入仕进身的最终目标这与儒学的强大影响力是分不开的也是“学而优则仕”的自然选择。他们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官至三品甚至更高且著作丰富为后世所传颂。
一旦踏上仕途他们便踏入了浮沉世界中的身不由己的生活漂如浮萍难得见面却只能遥望彼此。青年时代的“夜雨对床”之约因命运的无常被远远地分开于是勾起了他们深深的怀念和回忆于是有了那么多的书信往来和诗文互答也有了苏轼千古流传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及这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与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不合自请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不得已与苏辙分离。他也曾请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团聚然而始终无法实现。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