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如何从“相互割裂”走向“相互携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推进,教与研的双向奔赴成为催生协同创新生态的关键。现实中存在的“研教两张皮”现象,使得教与研之间彼此割裂拉扯,无法形成合力。那么,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共同应对,实现从割裂到协同的转变呢?
一、教与研的维度与现状
教师和教研员的工作都很专业,但“上课”和“听课”却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上课侧重于教师的自我挖掘,是纵向的;而听课则是挖掘多位教师的课堂,是横向的。这也就涉及一个根本性问题: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好课并不是只有教师讲得好就算好,而是在比较中建立标准。教研员的工作强度并不亚于一线教师,他们需要深入研究教育方针和,海量阅读相关书籍,听评课时还需有理有据地反馈。而一线教师由于出去的机会少,听的课少,见的教师少,其课堂多是建立在自身教学经验上。
二、教研员的角色与职责
教研员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参与者与引导者。他们不仅要听评课,还要执教一些公开课,甚至是跨学段、跨学科的课,以验证自己的理论。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研究伙伴式的。他们需要消除时间差、语境差、认知差和权力差带来的各种干扰,构建一个健康、积极的教研生态。
三、教研活动的改进与创新
1. 提升教研活动质量:避免形式化、表面化,加强交流与互动,聚焦问题,提出建议。
2. 构建开放、平等的交流机制:只评课现象,只研究现象和对策,不评定课例的等级。营造公平的氛围,激活一线老师的智慧。
3. 项目运作与课程化:借鉴企业管理经验,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教研活动课程化”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基于教师发展需求,与教师合作开发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教研活动。
4. 创建教研模型与研制教研工具:如“三段十步”教研模型,观课议课表等,让好课的研究过程看得见、可推广。
四、支持与专业发展
在强研员的专业支撑作用。如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为教研员的专业导向提供了依据。现实中教研员的角色定位、职能发挥还与机构特征、人员结构等有着重要关联。还需从机构设置、人员遴选、职业培训等多方面加强支持。
五、实现教与研的融合
实现教与研的融合,需要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双方应建立平等、研究伙伴式的关系,共同参与听课、评课、改课等活动。还需要的支持与引导,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与研的融合,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发展。
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从“相互割裂”走向“相互携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研究伙伴式的关系;同时需要的支持与引导,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