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长安》 经典诵读之旅
文字的温暖,声音的慰藉
每一本书的存在,都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堆砌,更是对人心、人性的深度探索与展现。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去解读书中的世界,我们沉浸其中,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
绘者:解诗梵
《叶圣陶的传奇》
《马未都的回忆》
或许是我心中的渴望被表哥察觉,他对我三午说,希望有一天能让我见见叶老。三午的西屋常常聚满了各种“神仙”,他们热爱诗歌、文学、音乐,各式各样的爱好都悄然于此,尽量不去打扰爷爷的宁静。我眼中的爷爷,他的住所如高山般崇高,有着耀眼的光环。凡是收入课本的文章,在我眼中都是范文,高不可及。三午立刻回应,今天就可以去见爷爷。
我听到这话后,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不久后,三午告诉我爷爷已经醒了,一会儿在院子里我们可以打个招呼。当我跟随表哥和叶三午走进院子时,叶圣陶老人笑容满面地坐在树荫下的藤椅中。我按照惯例喊了声“爷爷”,然后就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三午热情地为我介绍了我和表哥的关系,我想爷爷可能没听得很清楚,但他仍然频频点头,并亲切地拉住了我的手。
那时我年少轻狂,将爷爷视为传说中的老人。年轻时,“老人”这一概念显得神圣而遥远。虽然我与爷爷手牵手,但仍然感觉我们之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爷爷的高大形象让我感到敬畏,他亲切的问候我也忘得一干二净。
去三午家是我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为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时的人们对文学的追求是我们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如今的孩子或许因为文学资源过于丰富而失去了对文学的热爱。而在我们年轻时,对书的热爱可以用“”来形容。三午家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其中一些在当时被视为。我们这一代人最期待的读书时刻就是关起房门,备好干粮冷水,埋头苦读直到昏天黑地。到了“”后期,逐渐松解,也可以公开谈论了,这让我们迎来了读书的黄金时代。
有一次在三午家,我偶然发现了一本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那是一本装帧朴素的灰色硬皮书,扉页上有傅雷先生用毛笔写给叶圣陶老人的字样。这次发现让我对傅雷先生产生了深刻印象,后来我在出版社工作时特意买齐了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至今仍珍藏在我的书房书柜的最高层。
当我看到《高老头》时,心中十分想要借阅,但不敢开口。表哥看出了我的心思,便替我向三午借阅。在那个年代,书籍都是借来传阅的,与现今买了书却常常不读的情况大不相同。三午大方地将《高老头》借给了我表哥并说:“未都也读读,不用着急还。”
巴尔扎克的所有作品中,《高老头》对我影响最深。然而遗憾的是这本书却被我朋友弄。当时他强烈要求先睹为快,我让他先看后却丢失了这本书。我为此深感内疚和自责,无法面对表哥和三午。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古人常说的规矩:书与老婆概不出借的道理。
当我向三午坦白丢书的事情时,他并没有责怪我,反而安慰我。他岔开话题缓解气氛从屉里拿出一件弘一写的斗方四个大字写得不食人间烟火:如梦如幻。三午告诉我这是李叔同送给爷爷的礼物他们关系很好这是专门写给爷爷的出自《金刚经》。这份礼物在我年轻多梦的时期带给我一种醉人的感觉让我对爷爷充满了敬意。
从那以后我再去叶家总是希望能见到叶老有时从窗户看见他独坐在藤椅上发呆的样子非常可爱显得深沉又宁静。叶圣陶老人比我年长许多但他的慈眉善目和神态祥和完全符合我心中对神仙的印象每当夕阳西下他如雕像般丁香树下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修炼的力量。作为近代史上的知名学者他无法用现成的词语来描述只有一个神圣的称谓最符合他的身份:老人。
叶圣陶老人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如同一道灿烂的风景虽然短暂但却像一幅定格的照片永远摆在我心中的案头每次看到都能让我有所收获如同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