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旅程中,无论男女,面对婚姻和育儿的挑战时,常常没有预定的培训或提前的学习。当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往往还带着孩子的稚气。如果他们在婚姻中未能察觉并成长,那么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他们可能会迷失方向,陷入自我迷失的困境。
具体而言,夫妻间的日常琐事如家务分配、购物观念的差异、以及与双方父母的关系,都可能成为引发争执的。很多夫妻认为这些都是家庭中的“小事”,不必花时间处理,更不会主动寻求外界帮助。长此以往,这些小问题可能演变成家庭关系的“堵塞”。
当新生命降临家庭时,初为父母的喜悦会暂时掩盖所有的不快。好景不长,原先存在的冲突依然存在,并可能叠加新的矛盾。例如,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差异会导致不断的争执,使家庭氛围变得紧张。
有时,家庭中的弱势或一方会无意识地制定“计划”,将孩子作为情感的“护身符”。在孩子面前,他们可能会无休止地抱怨另一半的不足,或反复提及对长辈的不满。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在情绪发泄,而是拉孩子站队,以应对他们认为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人和事。这样的父母内心深处仍是一个受伤的孩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逐渐成长。有些孩子在青春期开始抵触家庭强加的爱意,可能出现厌学、早恋、不良习惯等问题。而有些成年孩子则对生活缺乏热情,回避工作、恋爱和社交,除非对他们有利,否则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父母开始感到焦虑,寻找“解决方法”,希望孩子能正常学习、生活和恋爱。孩子小时候受到的“负面情绪”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严重影响他们的积极成长和开朗心态。
父母开始回顾自己的育儿过程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意识到自己可能过于不成熟。部分父母会反思并改变自己,而另一些则坚持己见,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对于后者,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难以和解,孩子可能还需走一段曲折的路。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自身难以实现自我觉察成长。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改善自己,让自己曾经的伤痛得到疗愈,从而帮助孩子成长。
父母需认识到,不应将夫妻间的差异强加给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长期指责、抱怨甚至谩骂。父亲亦不应借工作之故逃避问题或因小事情打骂孩子。他们需意识到爱孩子的方式可能是错误的,已严重伤害了孩子。
父母还需与孩子沟通,解释自己与祖父母的关系冲突并不影响祖父母对他们的爱。若父母未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带着疑问、怨恨和自卑。为此,父母需向孩子深表歉意,以获得他们的理解。这类家庭关系的堵塞不应由孩子来承担。
若父母能重新审视自己并成长,将对孩子具有一定的疗愈作用,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主动与祖父母或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解开过去的误会。这样,孩子将感受到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祖辈的爱意。随着这种正面家庭环境的形成,孩子们将逐渐恢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