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在养殖过程中的游塘现象,是对虾在水体上层甚至表层群游、漫游、缓游等异常活动的表现。南美白对虾有夜出昼伏的生活习性,白天一般静虾塘底部,晚上则活动频繁。若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现白天异常游塘,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环境变化引起的游塘
当遇到暴雨、高温、低压、台风等恶劣天气,藻类大量死亡,池水突然变清或虾塘浮游生物种生变化,水质恶化时,对虾可能出现游塘现象。处理方法包括保持虾塘水位足够高,减轻天气变化引起的水质变化程度;在天气急剧变化期间,全塘泼洒VC或其他抗应激物质;遇到藻相变动,可泼洒有机酸解毒后使用活菌调节水质。
二、缺氧引起的游塘
在养殖过程中,当水体溶解氧不足时,对虾会成群结队的浮游到溶氧较多的水面呼吸氧气,此现象为缺氧性游塘。处理方法包括打开增氧机增氧,抛洒增氧剂,向池内注入新鲜水并泼洒VC或其他抗应激物质。
三、水质恶化引起的游塘
夏季高温天气,残饵、粪便分解造成池水亚硝酸盐、氨氮含量升高,对虾可能出现骚动不安、游塘现象。处理方法包括开启增氧机,保持溶氧充足;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排换水和调水;施用降解型或氧化型底质改良剂,根据水质情况施用活菌制剂。
四、pH值不适应引起的游塘
当pH值大于9或小于7时,对虾生长受抑制并出现不适,导致游塘现象。处理方法包括适当引入“老水”降低pH值;培水稳定pH;适量换水;少量多次施用生石灰;肥塘培藻稳定水体pH值等。
五、底质恶化引起的游塘
在高密度养虾池养殖中后期,特别是连年养虾的池塘,底质恶化会导致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有害指标浓度超标,对虾为了回避恶劣的底质环境而游到水中上层。处理方法为及时使用降解型或氧化型底质改良剂,并根据底质情况进行连续改底。
六、饥饿引起的游塘
由于水体饵料缺乏或投料不够,对虾摄食量不足而出现游塘现象。诊断方法为沿池边绕池环游,检查对虾肠内食物缺乏。处理方法为放苗前肥塘,保证虾苗下塘时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及时投料;当出现饥饿游塘时增加投饵量。
七、疾病引起的游塘
对虾发生疾病时可能出现游塘现象。病虾表现为在水面做缓慢的游动或狂游,多单游不成群,人为刺激时反应迟钝等。处理方法为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使用噬弧菌减少池塘中病菌数量;施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有益菌群数量;使用免疫增强物质拌料增强对虾抵抗力。
八、生理性游塘
每逢农历初一和潮时,对虾随潮汐变化而活动频繁,属于生理性游塘,一般无害。处理方法为及时补钙,养殖中后期注意增氧,避免软壳和蜕壳不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