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观看清宫剧,无论大小,们的衣衫上总有一块绣有的补丁,这一现象似乎贯穿了历代的服饰,因而衍生出了“衣冠”这一说法。而在清朝,皇帝与们衣襟上的装饰更加丰富,常常可见到朝珠或佛珠的点缀。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那句戏谑之语: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在众多以清朝为背景的剧中,不论官阶高低,常可见到朝珠悬于胸前。即使是那些无资格佩戴的,也常常装扮成威风凛凛的模样,身上挂着一串串的朝珠。按照清朝的规矩,他们其实是不配这样的装饰的。我们不能被电视剧所误导:许多清朝实际上并不具备“老虎挂念珠假慈悲”的资格。
依据清朝的礼仪制度,朝珠的佩戴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及以上的,以及特定的侍从、公主和福晋等皇室成员,才被允许使用朝珠。其材质多以珍贵杂宝及香料制成。而对于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等较低的人员,除在特定场合如祭祀、典礼等可暂时佩戴外,平时是不允许随意佩戴的。否则将被视为僭越,严重者甚至会面临剥官夺爵、甚至丢掉性命的惩罚。
谈及朝珠的由来,不得不提的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他曾下令改变先祖的穿着习惯,引进了朝珠的佩戴制度。此举标志着清朝在服饰文化上的重大转变。此前,努尔哈赤及其后代曾以穿大明武将官服为荣。而皇太极将这一制度为以穿马褂并佩戴朝珠为尊贵的象征。
皇太极在诏令中明确指出,金熙宗完颜亶和海陵王完颜亮早年改穿衣冠的做法并不妥当。他强调,作为以打猎和骑射为生的,穿着峨冠博带的汉服并不方便。且随着清朝的建立,穿着服饰也显得不够庄重。他要求族人在打仗、打猎时恢复金国时期的装束,而平时则无拘束地穿着自己喜欢的服饰。这一规定被强调后世子孙不得更改。
关于“剃发易服”的,其实是文臣孙之獬等人提出的。由于包括爱新觉罗家族在内的清人对于应穿何种衣服感到迷茫,直到乾隆三十七年,三通馆仍对辽、金、元各代冠服制度的叙述感到不清。乾隆也承认,这些朝代的衣冠制度最初遵循了骑射习俗,但后来逐渐转变为汉唐样式。经过多年的演变,朝服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其中就包括了对朝珠的形制和数量的严格规定。
乾隆时期,一整套严格的朝服制度被制定出来,其中皇帝的朝珠可由一百零八颗东珠组成。大殿使用时还会加上佛头、记念、背云及大小坠饰。对于不同的祭祀活动,朝珠的材质也有所不同:祀天时用青金石,祀地时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若大臣们佩戴错误的朝珠,将会面临训斥、降职、罚俸乃至更严重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