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各大医院的儿童心理门诊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致,这反映了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系统压力。最近,北京一家知名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增设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专门门诊,据该医院临床心理科副医师杨兴洁介绍,18岁以下患者的情绪障碍门诊量已经逐年增加。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孩子们在这个时期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常见的病例包括抑郁、焦虑,以及更为严重的精神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型精神疾病。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和孩子们需要共同面对。
当家长得知孩子患上精神疾病时,往往难以承受,要么不愿承认,认为是“小题大做”,要么崩溃大哭,自己的教养方式。这时,家长最需要的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杨兴洁医生指出,心理问题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配合。
要在心理科门诊外找到一位愿意接受采访的家长并不容易,由于缺乏心理卫生知识,许多患者及家属仍对心理疾病持有强烈的病耻感。有的孩子不愿来医院,家长只好单独来咨询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变得紧张,连去看医生都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和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杨医生会建议家长先进行心理治疗,通过改变家庭环境来影响孩子。
养育孩子的环境就像是一个“养育生态环境”,最核心的是孩子个体,紧挨着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养育环境。这些环境中的压力会层层传递,给孩子带来困扰。其中,家庭是孩子接触最多的环境,当家庭受到冲击时,孩子往往是最先感受到的。
杨兴洁医生在谈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强调,表面上看似是孩子生病了,但很可能是因为家庭沟通和互动模式存在问题。比如,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时会采取断网、摔电子设备等极端方式来处理,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不愿意去上学。这是因为家长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同步成长,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青春期的孩子。
在门诊中,杨兴洁医生还发现,一些家长对治疗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孩子看完门诊后就能立刻返校。然而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和配合。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拒绝上学只是系统中的一个问题表现,真正需要解决的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应调整心理预期,明确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回学校上课,而是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生病,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人际交往和亲子关系等方面。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长需要保持冷静,寻求专业帮助,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并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同步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