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乡情才能深感其中之韵味。所谓家乡,在于有老有少,其乐融融。若无双亲、无儿孙辈,则只是恩爱夫妻对视而已,亦难以酿造过年的热闹氛围。
回忆往事,北平似乎远在天边,童年的过年风景依然在心中萦绕。每逢祭灶过后,年关的脚步愈发临近。各家各户都会忙着大扫除,取出箱底的锡香炉、锡蜡签等进行精心擦拭,迎接一年一度的节庆。此番欢庆之中,宫灯、纱灯等各式灯笼纷纷亮相。
准备年货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包括厨房的干货、祭祖的果品等,还有供养花木和孩子们的零食。蜜供更是早早地在白云观订制,以大筐篓装载送至家中。家中成员们忙碌地进进出出,主妇更是肩负额外重任,要为大家筹备新衣新鞋,即便是布鞋布衫也要力求全新。
祭祖仪式则是过年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祖先的画像高悬厅堂之上,形象栩栩如生,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严庄重,缭绕其间。孝子贤孙们叩拜,虽不知所为何来,但慎终追远的传统仪式感油然而生。供品、拈香、点烛、磕头等仪式一气呵成,紧接着是撤供并围坐一堂共进年夜饭。
吃的环节自然是过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项目了。年菜早已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习俗之一,菜式虽然统一标准化了,但因为各家人口多少与烹饪方法不同而有所变化。猪头与下水等处理下咽是家口兴旺之家的过年盛景。炖煮的各种肉品与佐料搭配,加上腌菜与小菜一应俱全,管够尽情享用。初一至初五期间不得动刀开市,因此年菜须得提前备好囤积起来。虽然吃剩的年菜可能会使人倒胃口,但过年时的美味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饺子是最好吃的食物之一,而舒适的状态则是人生所追求的。”这是乡间流传的智慧之语。北平人将饺子称为“煮饽饽”,亦是城中人所钟爱的佳肴。除夕夜的一顿是必不可少的盛宴之外,从大年初一到初三都要有饺子为主角登场。这种连续几天的疲劳填充法确实有效,能让人在一段时间内对饺子产生敬畏之心而不敢再轻易品尝。
除夕夜里的讲究颇多,其中在饺子里藏银币的传统游戏更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老祖母往往能巧妙地咬到银币象征着好运连连的吉祥之意而引发一阵会心的微笑与打趣声色间的戏谑玩味只有他们心里有数而无法一蹴而就地揭晓答案的神秘感。
对于孩子们而言过年是最为期待的日子了。他们必须遵守规矩否则就会被人视为野孩子但到了过年时节却可以暂时解禁尽情地玩耍嬉戏不受拘束地展现孩子般的活泼与天真无邪。除夕之夜院里洒满芝麻秸儿孩子们踩得咯吱咯吱响的声响代表着“踩岁”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为“踩岁”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和趣味性的互动体验;闹腾一番后孩子们还要向长辈请安以示“辞岁”获得赏赉物——也就是长辈们的“压岁钱”以寄托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和护佑之情意;随着新年的到来又一轮十二个月的新轮回开始了大家要相互祝福“新禧”以示吉祥如意和美好愿景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