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犹如一扇神秘的窗户,展现了古代书那些奇异的怪事。蒲松龄先生倾尽半生心血,编撰整理了这部以记录狐鬼、神仙故事为主的瑰宝。
当《聊斋志异》的光芒不再闪耀,却有一部著作接过了它的火炬,成为后人的佳话——《阅微草堂笔记》。
一、纪晓岚
纪昀,字晓岚,亦称春帆,晚年自号观奕道人。他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于嘉庆十年(1805年)辞世,享年八十二岁。嘉庆皇帝御赐碑文,赞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纪晓岚不仅文学造诣高深,亦幽默风趣。有人说他口吃,但他那种“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的生活态度,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话题。
纪晓岚一生两件事情值得后人铭记:一是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二是创作了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二、《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笔下的又一力作,自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陆续完成。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以及《滦阳续录》五大部分,共计24卷,涵盖了1200多个奇异的小故事。
乾隆五十余年间,这些故事在书肆间广为流传。尤其是《滦阳消夏录》的初稿被窃后,其盛行程度可见一斑。而鲁迅在评价此书时,赞其“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也揭示了此书的艺术特色。
盛时彦作为纪昀的弟子,于嘉庆年间将此书刊印出版。序言由盛时彦撰写,一时间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共同成为海内盛行的书籍。
每一卷都包含若干小故事。例如,《滦阳消夏录一》首段载有纪昀编纂秘籍时的心得与体会;而《如是我闻》的命名则源于欧阳修的名言,表达了对一有偏嗜则必有浸淫的见解。
随着时间推移,《滦阳续录》的完成标志着这部巨著的完结。然而纪昀的精力不再如昔日般旺盛,但他仍然将那些时有异闻、回忆旧事时所感悟的点滴记录下来。他的作品虽然缘起于滦阳,但最终又回到了滦阳,仿佛是命运的轮回。
《阅微草堂笔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纪昀一生的精神寄托与人生感悟的集合。它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宝库,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线索。
在漫长的岁月里,《阅微草堂笔记》的影响力依然不减当年。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价值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是纪晓岚先生一生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