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生物,我们称之为自养生物。还有一些生物,如猪、牛、羊、老虎等,它们不能通过光合作用直接获取能量,只能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我们称它们为异养生物。
在生物世界中,能量从太阳流向自养生物,再流向异养生物。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传递会有大量的损失。据科学研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能量,仅仅是叶面接受太阳能的1%左右。而动物通过食物链获取的能量,也仅有10%-15%的转化率。
如果我们把能量比作金钱,那么太阳给予的能量就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每个生物环节都只能获取一小部分。那么,为什么食肉动物不选择吃草来获取能量呢?尽管食肉动物从肉类中获取的能量较少,但它们可以通过减少数量来维持生存。比如,一片土地可能能养活大量的牛,但只需要一只老虎就能满足其猎食需求。
在自然界中,植被的数量是最多的,其次是食草动物,而食肉动物的数量则相对较少。虽然食草动物可以获取的能量较多,但由于数量庞大,每个个体所能获取的能量有限。而食肉动物虽然每次获取的能量较少,但数量少,因此也能生存下来。
有一个特例是猫科动物,它们几乎不吃植物,宁愿吃腐肉。这可能与它们在演化过程中丢失了一个甜味基因有关,导致它们无法品尝出植物的甜味。除了这个基因因素,食肉动物的饮食习惯还受到它们身体结构的影响。
食肉动物的牙齿尖锐锋利,胃酸酸性强,肠道较短;而食草动物的牙齿则较为平坦钝化,肠道较长,胃酸呈弱酸性。由于食肉动物的胃液中胃酸酸性大,能够杀死大部分微生物,所以它们无食草动物那样通过微生物分解食物来吸收营养。即使食肉动物吃相同数量的植物,它们所能获取的能量也会比食草动物少很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拥有食肉动物的胃部结构如果强行以植物为食,很容易面临灭绝的风险。
在地球的历史上,可能曾经出现过因为丢失鲜味基因而变成食素的生物,但它们没有活下来。大熊猫虽然幸存下来,但它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食。如果食肉动物不仅丢失了鲜味基因,连肠胃和牙齿都变成了和食草动物一样,那么它们就会变成真正的食草动物。也有一些食肉动物如犬科和熊科,它们保留了甜味基因,所以可以摄入一些植物来补充能量。而像猫科动物那样丢失了甜味基因的生物,就会只对肉类感兴趣,因为它们无法从植物中获取足够的能量。
如果你养有宠物,对于狗狗来说,偶尔喂一些水果或蔬菜是可以的;但对于猫科动物来说,它们是完全的肉食动物,对它们而言,任何植物都不如肉类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