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我随礼的负担越来越重,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请赐予我指点迷津。”
大师眼光独到,指着皇历道:“你应挑选时机,以缓解财务压力。”我瞬间领悟:“是不是暗示我选个良辰吉日办酒席来赚回钱?”
大师摇了摇头,笑道:“在看到好日子时,你不妨选择关机,避开那些繁杂的社交压力。”
—— 这是《读者》杂志上的一则幽默与人生哲理。
人情往来,是老北京的习俗,人情容易理解,而“份往”则指的是钱的给予,这也是人社交中的一种传统规矩。
人对礼数极为看重,亲戚朋友间讲究礼尚往来。而随礼,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实际上也是有一定原则的。
有些礼让你觉得心甘情愿,有些则让你感到心烦意乱。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随礼的场合越来越多,这时更要做到心中有数。
收到别人的礼钱,遇事一定要记得还回去,切勿欠下人情债。
对于那些不该随的礼,也绝不能将自己的辛苦钱白白送给别人。
名不副实的礼,不要随。
有人喜欢借着办酒席的名义大肆庆祝,无论是喜事还是小事都办酒席。这种行为并非为了真正联络感情,而是为了敛财。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
记得有个朋友的领导,孩子满月、生日、乔迁、升学都办酒席。他大摆筵席,每次都是几十桌。碍于情面和资历,大家都不便拒绝。但每次参加完这样的宴会后,大家都会私下抱怨收获的不是祝福而是不情不愿。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避免随礼。这样的行为没有意义,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
一去不返的礼,不宜随。
随礼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如果人情来往中只有“来”没有“往”,那么任何感情都无法长久维系。
阿彦有一个大学室友毕业后经常在微信上发来宴请邀约。起初阿彦还会发红包表示心意。但渐渐地发现对方收下红包后毫无感谢之意便销声匿迹了。
前段时间阿彦结婚时邀请这位室友却遭到了对方的忽视和无视。这样的行为让人看清了对方的人品所以应避免再次随礼。
泛泛之交的礼,可免则免。
阿汤分享了一次自己参加同事婚礼的经历。这位同事平日里交往不多四年来几乎没有过多交流和互动逢年过节也没有问候却突然在婚礼前半个月联系阿汤希望他能够参加婚礼。
这种关系让阿汤感到困惑和不舒服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不去参加婚礼并决定避免再与这类泛泛之交产生过多的社交联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珍惜那些真正挂念我们、与我们相互扶持的人。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选择性地随礼才能收获真正有意义的友情和人际关系。
《读者》杂志封面 摄影:芝逸
愿我们都能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收获真挚的友情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处不累久处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