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之所以魅力非凡,其关键在于他擅长使用一种“云山雾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笔法。这种写作方式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感。
以第66回“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为例,柳湘莲的顿悟被描绘得极具画面感与哲理。湘莲警觉,身处梦中却仿佛置身现实之外,万念俱灰后选择出家。曹雪芹并未详述其心理活动,却通过简洁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深刻的意境。
相较之下,高鹗的写法往往更为详尽。若他来描绘柳湘莲的情节,可能会更加注重内心戏的展现,详细描写其心理变化与矛盾冲突。然而在《红楼梦》的续作中,高鹗所写的第103回“施毒计金桂自”却呈现出另一种风貌。
此回中,高鹗的叙述颇为详尽,几乎整个章节都在讲述事件的发展与人物的反应。虽然这种写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故事的连贯性,但却显得略显冗长,缺乏了曹雪芹原有的那种朦胧美与情节厚重感。尤其是人物对话的描写,虽详细却略显罗嗦,情节推动感觉有些生硬。
夏金桂之死被高鹗写得像是一个悬疑故事,而不再是世家大族的悲剧。其中的人物行为与对话,有时显得过于脸谱化,比如一介婆子敢当着薛的面说王夫人的坏话,这在真实的豪门公府中是不太可能的。这不禁让人质疑高鹗在写作时可能为了追求情节的发展而忽略了现实的合理性。
高鹗在处理某些情节时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强行设置某些情节。这些情节的设置有时显得较为牵强,缺乏逻辑性,给人以凑字数的感觉。这与曹雪芹惜墨如金的写作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体而言,高鹗的续作在篇幅与情节上虽有所贡献,但在文学韵味与人物刻画上却略显不足。或许正如众多论者所言,高鹗作为一个穷酸秀才,正的贵族生活确实存在难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原著与续作之间的差异。
在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时,我们应保持客观的态度,既看到其不足之处,也欣赏其在情节完整性上的贡献。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所在。
无论怎样评价高鹗的续作,都不应忽视其作为《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所具有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同时也要承认,《红楼梦》是一部充满魔力的作品,即便存在不同的解读和看法,但其艺术价值仍为后世所推崇。
最后要说的是,《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其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空间。无论是曹雪芹的原著还是高鹗的续作,都是对这一文学现象的不同诠释。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解读和看法,同时也要学会欣赏这一文学巨作的无穷魅力。